Nan府主街上,Nara 百貨以北處,有個中式的的寺廟,
想必是移居泰國的華人所建造的。
寺廟所祭拜的主神為本頭公。就是土地公。
段立生先生著《泰國的中式寺廟》一書稱:「本頭公,即本土公,也就是土地爺。潮州人讀『本土公』如『本頭公』,故曼谷的土地神廟一概寫作本頭公廟,並相沿成習。」
2013年年初我們到東馬古晉旅遊時,也參觀過"大伯公廟",也是祭拜土地公。
中式寺廟,是當時為了険脫離貧苦環境,遠渡重洋到異國打拼華人的心靈寄託。
也許隨著歲月的流逝,融入了本地人的生活,忘卻了家鄉的語言,但是信仰卻能永遠的流傳下去。
沒想到即使是在泰寮邊界的偏遠省份,一樣也能見到華人的足跡。
在異國看到常用的繁體字,感到份外的親切。
根據網路資料:
早期來自中國的華人移民,"曼谷"是目的地之一。
1892年曼谷到大城的鐵路開始修築。華人(客家人與潮州人)為修築主力。
隨著鐵路往北建造,華人也逐漸往泰國內地遷居。
泰國中北部地區華人移民是隨著鐵公路的建設而來,如潮州人與客家人進入南邦府(Lampang)是受募於鐵道勞動。客家人佔優勢的難府(Nan)也是因公路建設而形成
(資料來自: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「全球館-印尼、泰國客家特展」規劃設置委託專業服務案)
繁體字標示著:
難府德教會紫蘭閣
在檢視所拍攝的照片時,才發現Nan府也有公車耶。
麻糬弟總是對一切都很好奇。
葫蘆型的燒金爐
既然來了就想進去參觀一下。
我們拿起了相機,想拍一下神像。
左下的大嬸一開始說泰語,見我們聽不懂。
努力的換了一種語言跟我們說,不知是客家話還是潮州話?
身體語言的意思應該是"不能對神像拍照"。
指了旁邊,應該是可以進去吃齋。
我們到的那段時間是九世皇齋節。
主殿
沒有經過"本頭公的允許",所拍攝的照片不管怎麼放大,都非常模糊呢!!
下次,要拍攝前可能要先擲茭詢問一下神明阿。
Nan府本頭公廟:
位於主街(Sumon Thewarat Road)上,Nara百貨北邊約100公尺處。